有老人帮你带孩子吗?有哪些温暖感动的故事呢?
一位朋友曾和我抱怨:
每次下班回家,为孩子准备好营养丰富的饭菜。
结果孩子总是吃上几口就说饱了,
她知道一定是婆婆又偷偷给孩子买零食了。
她和婆婆强调过很多次,不要给孩子买零食,
但老人嘴上答应了,背地里却根本不听。
最让朋友崩溃的是,最近孩子还开始撒谎了,
明明垃圾桶里还留着零食的包装袋,
孩子却说:「妈妈,我今天没有吃零食。」
我也亲眼见过这样一对祖孙:
朵朵上幼儿园中班时,班上有个小男孩,
每次都是奶奶接送。
小男孩很霸道,动不动就抢小朋友的东西,
很多家长都远远地躲着他。
有一次,在幼儿园门口,因为奶奶忘记给他带玩具,
便开始对奶奶拳打脚踢,撒泼耍驴。
而奶奶不但没有生气,任由孩子打自己,
反而还笑着劝孩子:回家再耍吧,这边人多。
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,随便问上一个妈妈,
怕是都会问出一大堆抱怨和不满。
但是,抱怨归抱怨,不满归不满,
大部分妈妈又都处在「看不惯」又「离不开」的家庭模式中。
关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故事,我有做过採访。这个想法在大学以后听他们零零碎碎说说以前的故事的时候,就有萌生过,后来陪家里几位老人回到重庆看以前的亲戚的时候,也听他们说了很多故事。来到美国读研后,有一门课CulturalDiversity,老师希望同学不仅仅了解其他民族群体的文化与想法,也重新了解自己,便布置了Family
History这门作业,要求同学回家尽可能採访家里的老人们,写写自己家庭的历史。这一份作业,不仅让我更了解自己的家人们,也让我清楚为什么我是现在的我。
先从我爸爸家说起。爸爸的外公是一名国民党军人,不到二十岁就参军上战场。他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倖存者之一。当时日本人最重要的屠杀目标便是中国士兵,尤其是青壮年男性最为可疑。当时太爷爷躲到了一位老奶奶的杂货店里,日军来店里搜查时,老奶奶告诉他们太爷爷是她的孙子,在杂货店里帮忙,只是一个普通的伙计。日本人非常怀疑,要求太爷爷当场捆一个小包(旧时候那种纸和绳捆成的小包,没有练习过很难熟练打包)给他们看,证明他不是假冒的。幸好,太爷爷在当兵之前,正好在杂货店当过伙计,很熟练的就捆好了包给日本人看。日本人最后相信了他们,就走了。最后,太爷爷九死一生,通过下水道逃离了南京。等抗战结束后,他再回到南京,想找救命恩人老奶奶时,却再也找不到了。
离开南京后,太爷爷随着逃军靠着双脚沿着长江往西跑(当时叫「跑反」)。经过湖北的时候,遇到了我的太奶奶。当时日本军队也一路向西开进,太奶奶立即与太爷爷结了婚,跟着军队一起往重庆逃。我一开始很惊讶仅仅落个脚,怎么女孩子就嫁人了,奶奶说:正好军队那么多青壮年,女孩子都是赶紧嫁了人走人,要不等日本人来了,也就给糟蹋了。当时瞬间感叹乱世小人物的命运,我们现在能自由恋爱是多么美好。
最后太爷爷一家在重庆周边辗转数次,最后定居在嘉陵江边。奶奶出生后的记忆就是经常跟着家里人躲防空洞,日本人一来轰炸就躲在里面。两年前,我陪着家里几位老人回到重庆,再次走在嘉陵江边,寻找以前的家和小学。今非昔比,现在的嘉陵江边是高架桥和轻轨,以前的家和学校已经不复存在,一点点曾经的痕迹都没有。我们当时辗转在一块驾校的练车场地和一家饭店,好不容易问到了一个老重庆人,才知道这块驾校的空地是当年奶奶的小学,凭着方位可以指出以前的家大概在哪个地方。
解放战争结束后,太爷爷一家决定回到安徽老家。1950年,一家人从朝天门出发,坐船回到安庆(也有可能是芜湖),再从陆路回到了老家巢县(现在的合肥市郊区),一共花了整整两周。太爷爷跑反的时候凭着双脚从南京走到重庆,然后又花了两周时间回到老家,现在,两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完成他们以前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路程。对于技术的快速发展,其实老一辈的人们才更有体会吧。
重庆的几年生活让太爷爷太奶奶看到了农村以外的样子。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,女孩子也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,好人家的孩子还会「留洋」。当时农村里,只有男孩子上学。经过战争,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,女孩子一般都是在家帮忙干活,但太爷爷一家坚持把奶奶和她妹妹送去学校念书。当时村里有人劝我太奶奶:女孩子又不在家帮忙干活,还不如送出去要饭,至少还能挣几个钱,送去上学做什么。而太奶奶会跟我奶奶说:我哪怕出去要饭,也要送你们去念书。奶奶和她的妹妹,成为了她们学校里仅有的两名女生。奶奶曾经骄傲的说,当年中考,周围人都说,女孩子怎么可能考的上,怎么可能考的比男孩子好;然而成绩一出来,奶奶考上了,比不少男孩子成绩好的多,狠狠反击了之前的评头论足。我成长的环境没有什么重男轻女,现在想想,男女教育平等的观念,已经可以追溯到我太爷爷那一辈了。
奶奶最后上了市里的师范学校,并且因为成绩优秀,和我爷爷一起被派到另外一座城市进行额外的培训,两人最后都成为了市里的高中老师。当时成为老师的最大好处就是公家会保证有的吃有的住。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,农村饿死了很多人,奶奶的父母还在农村,都是靠着奶奶的工资活了下来。爷爷也是相似的情况,所以虽然爷爷奶奶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,家里的生活还是非常拮据。他们的两个孩子,我爸爸和我姑姑,头都比正常人大,小时候经常抽筋,都是因为营养不良缺钙。(其实我头也很大。估计这是遗传了。)
最让我意想不到的就是爷爷奶奶在文革期间的遭遇了。当时青年下放,学校也不上课了,或者只上半天课,其余的时间都是用来开批斗会。老师和领导们都是批斗的主要对象,我的爷爷奶奶自然也不例外。爷爷当时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,奶奶的爸爸解放前参加的是国民党军,都是重点批斗对象。批斗的方式是让老师们跪在所有学生面前,我奶奶还被迫含过稻草。这些事情,我以前没有问过,他们也从来没有说过;当我这次特地问到这些的时候,他们也都是谈笑间带过,不知道是不想让我听着难受,还是真的觉得已经是往事了。而我听着就是震撼,从来不敢想像他们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是什么样子。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会说现在年轻人特别幸福,我都不以为然;现在听着他们口述的经历,相比老一辈,我们不需要担心朝不保夕,被虐待,被羞辱,吃得饱穿得暖,真的是很幸福了。
我的爷爷没有右手,右手胳膊只到手腕,吃饭写字都是用左手。小时候问起他,他就说自己十来岁的时候,被炮竹炸掉了,小时候的我也就没继续问。这一次问起他的故事,他才完整的告诉了我他失去右手的经历。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之后,他去日本人撤退后的营地捡破烂,想找点东西回去卖,补贴点家用。他捡到一个东西,在敲打它的时候(并不知道那是炸弹),那个东西爆炸了,便失去了右手。当时他笑着跟我说:
「说起来我这个手还是被日本鬼子害的哦!」当时我在电话另一边听着非常难受。因为爷爷没有右手,家里面的家务基本都是奶奶干,有一段时间,奶奶身体不好住院了,爷爷一个人在家,我爸爸妈妈怕他一个人生活不方便,就让他过来一起住。然而爷爷也不愿意麻烦爸爸妈妈,只偶尔过来吃几顿饭就走。后来爸妈听病房的其他家属说:
爷爷经常做菜带给你奶奶吃,做土豆丝什么的都没问题。我听了特别惊讶,爷爷还说他一个手洗衣服什么的都没问题,我表示五体投地,太牛了~
我和爷爷奶奶的感情非常好,小时候和他们分别住在城市的两边,但爷爷每周都会特地来接我一次放学,我长大以后,只要有空,也时不时去看看他们。在他们眼里,我一直是被照顾的,被关照的,需要操心的,我敬他们是长辈,却很少问过他们的故事和烦恼。他们所经历过的,是我从没有想过的,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像他们那样承受住这些曾经的痛苦。採访的最后我问了他们:文革的时候你们因为是老师,被那样批斗过,你们后悔过念书,成为老师吗?他们想都没有想的说:
不后悔。如果不是念了书,就不可能到城市里工作,那肯定早早就死在三年灾荒中了。对于他们来说,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,给了他们稳定的生活。跟他们说完以后,电话一挂我就开始哭,现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也忍不住流眼泪。虽然知道他们现在都顺利退休,吃穿住都没问题,儿女孝顺,身体也都还不错,但自己敬爱的长辈经历过这些事情,每次想起我都非常难受。
这门作业是我研究生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作业之一。虽然这些只是长辈们经历中的些许记录,然而却折射了一家人深处的烙印——对知识的重视。对于爷爷奶奶读书让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,有温饱的生活;对于父母,知识使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;对于我,学习更不仅仅在于那一纸学历可以谋求更好的工作,更给予了我更多更好的窗口去审视自己,审视世界。
我很真诚的建议每个人,只要有机会,都去跟自己的爷爷奶奶聊聊,他们身上会有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故事,也许从好几十年前,你的性格和人生道路就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原因。
我给爷爷买了一个可以放音乐的录音机,给老人家闲着的时候听听歌。
爷爷在家闲不住,于是买了一头牛。每天傍晚的时候就去青草茂盛的地方放牛。对,带着他的录音机。
悠扬的歌声飘出来,牛惊呆了。
于是老牛和老头就一起看着夕阳听着歌。
过后,牛因为放出去的时候不吃草,瘦了。
后来它就再也没听过歌了。
我其实一直想写写我爷爷,他是一个我心目中的传奇。本来想要在起点连载小说,不过最后因为政治原因起点没给我审核通过,所以就搁下了这件事
我爷爷现在背驼的厉害(我姥爷更厉害)驼背身高180,在那个营养不足的年代,这个身高已经很不错了。
他9岁的时候,鬼子来村里休息,要水喝,两个人都给了他一块糖,我爷爷去提了一壶水,看到一个鬼子坐的比较近,就先给他倒水,结果另一个鬼子觉得不公平,就给了我爷爷一脚,喝着水的那个鬼子怎么能甘心,转身过来把另一个鬼子扑倒,两个人开始打架。打着打着,一个鬼子掉了一个马表(我不知道怎么写,就是种表,我也没见过,音译)我爷爷看见了一脚把他踢到旁边的一个深沟里面,鬼子打完架起来没找到表,就走了。后来表被村里小学要了去当上下课铃声用,一旦打铃,一个村都能听的清清楚楚。
我爷爷年轻时候特别能吃,能吃到什么程度呢?一顿2斤干粮,是现在我们两天的饭量,后来听人说当兵能吃饱饭,就动了当兵的心思,不过爷爷的妈妈不让,担心他打仗回不来,所以给他找了一个在村上砖窑干活的差事。砖窑管吃,不过给的不够吃。他跟我说为什么后来去当兵了呢,在砖窑干活中午很热,都要休息一会,他睡觉的时候听到另一个同村的干活的在哭,爷爷就问他哭啥,他说饿啊,爷爷把口袋里的干粮给他吃了他还哭,就问他怎么还哭啊,他说是家里还有四个弟弟妹妹,他都三天没吃饭了,家里地不多,还是不够弟弟妹妹们吃的。我爷爷就说,咱们当兵去吧,当场能吃饱还能赚钱买粮食,他俩一拍即合接着就去了征兵的地方报了名。
「我们那次去了80多个人,就我们7个不是要饭的」,我爷爷告诉我当时快饿死的要饭的都去当兵了,那时候生活很苦很苦。
爷爷因为吃饭很多,力气也很大,年年拿劳动模范,后来拿到团里的劳动模范,就可以坐着火车去北京见毛主席,这是他和我说过的最多的事,很遗憾,毛主席临时因为苏联的事外出了,没见到。他说这个的时候我坐在他的小桌前陪他喝茶,南面的太阳照进来越过小桌子射到墙上的毛主席画上
他第一次到部队,以为饭是随便吃,那时候大爷爷在部队是个班长,就是我爷爷的亲哥哥,然后我爷爷一顿饭吃了一个班的口粮,他们排长过来他们班吃饭,(排长各个班轮着吃,省下自己的口粮给老婆孩子吃)一看饭一点不剩,大喊大爷爷的名字,「孙树*,你快来看看吶,恁弟弟吃了一个班的饭啊」,我爷爷还很惊讶,这不是他自己的饭吗?后来我爷爷因为吃饭吃不饱的问题,一直打官司告到济南军区,济南的首长都下来调查过。后来大爷爷退伍家里吃不饱,他领着最小的四爷爷闯关东去了,把一身营长衣服留给我爷爷。我爷爷时常穿着衣服在部队,那个时候的军人家庭很是光荣,连团长都要让我爷爷三分(老人家说的)。那个时候工资一个月6块钱,还要拿出2块买飞机和大炮。
那都是建国以后了,粮食丰收,我爷爷部队里面包饺子吃,一顿管饱,我爷爷和别人打了个赌看谁吞包子多,他就放开了吃,结果一顿吃了109个,不吹不黑109。一大簸箕
他后来要升任连长,不过团里看他不识字,就给他找了老师要他学认字,他不干,赌气请假跑回家休息两天,等再回去的时候,他的位子已经被县里一个领导的儿子取代了,他直接回了家,部队也没再来找他回去。(或许这就是我们家为什么从骨子里讨厌走后门的原因吧)
倒是爷爷和奶奶结婚以后奶奶因为是军人家属,每年能分一斤五两猪肉,并且可以去部队的夜校上课,所以奶奶不是文盲。
爷爷的故事太多了,一时写不完,我也经常去和爷爷喝茶闲聊听他讲故事,很多传奇一样的人,很多传奇一样的事,他都知道。